达人探店真假难辨?“种草”和“广告”不能混为一谈

“谁懂这一口糯叽叽的含金量”“不容错过!我不允许你们还不知道有这么好吃的宝藏店”……打开短视频平台,很多人在不经意间会被形形色色的博主探店视频“精准投喂”。近年来,探店成为一种流行的营销手段,在带火了一批“网红店”的同时,不少探店行为也被指“打擦边球”,各类“注水”探店,虚假“种草”,损害消费者权益事件时有发生。
时下,不少消费者在外出就餐前,都可能习惯先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一些探店博主的“种草”视频。但是,不少人却往往遭遇“假种草”而“真广告”的情形。不少投诉案例显示,一些消费者根据探店达人的推荐前去“拔草”,结果却是“踩坑”,实际体验与探店博主的描述有不小差距。甚至,一些博主推荐的团购产品,也出现无法使用、无法退款等问题。
对此乱象,其实并不缺乏规范。如去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公开报道显示,之前也已有相关部门据此对达人探店推广短视频未标明“广告”字样开出罚单。但就现实来看,“假种草”而“真广告”的现象,在探店类视频中依然较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困扰着一些消费者,实际也让一些商家“爱恨交加”。
一方面,流量时代,一个探店视频带火一家餐厅的故事时常发生,有不少商家确实是通过探店视频的推广解决了“酒香还怕巷子深”的问题,得以成功“出圈”,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另一方面,这个行业也是“鱼龙混杂”,如有的探店博主强行要求商家合作,不免单就给差评。更有甚者,在探店过程中同时录制好评视频与差评视频,看店家是否来主动协商和给予费用,再决定发布哪个视频。很明显,这样的做法,也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一种破坏。
所以,无论从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是从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的角度,探店行业都应有一个最基本的规范。在推广视频中标注“广告”字样,确保让“种草”与“广告”有明确区分,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是必须落实的最基本要求。这方面,各大短视频平台理应把好规范关口。但从调查看,相关规则的执行力度,显然还有待强化。如记者以“探店”“团购”等关键词搜索了不同的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查看了50余个探店“种草”视频,发现从头到尾全程标注“广告”标识的不足10个,还有几个虽然标注了“广告”,但是字样却非常模糊,有意将字遮挡在一些图标后面,很难被发现。对这样的“擦边球”操作,平台理应有进一步的规范,杜绝“破窗效应”,真正遏制以“种草”面目出现的“广告”行为大行其道。
除此之外,对这样一种新型的广告营销模式,市场监管部门也该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手段。要知道,在“传统媒体”介质上出现的内容,不管是纸媒还是电视等媒体,消费者一般都是很容易看出哪些是广告,哪些是正常的新闻信息,并且媒体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规范的操作方式,以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导。但如今短视频上的探店视频中,广告内容和非广告内容的边界却变得非常模糊。针对这一现实,如果没有监管手段的创新,形成明确的规范和规制力量,“种草”与“广告”自然就容易“傻傻分不清楚”,于消费者、于行业发展,都极为不利。
鉴于“假种草”行为具有隐蔽性,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大抽查力度,重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同时也通过科学规则引导促进行业自律。同时,从业者也应该意识到,让人分不清真假的探店视频,本身也在损害行业公信力。像之前有媒体报道,有的餐饮人正在劝退探店博主。可以说,如何促进这个行业重建社会信任,还需要平台、监管部门、从业者等的共同努力。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