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帆:“用设计创造生活是最大的自豪”

“跨过的门槛不算高,永远跨过才是高。”

这是23年前我在采写奔驰公司设计副总裁鲁诺·萨库专访稿时写的最后一句话。当时我问他,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他说,其实设计并不神秘,需要勤奋和悟性。当然,前提需要想象力,受过良好教育,需要知识和经验。这位自称是老人的设计师谦和地说,因为我本人就是这样过来的。

 

 

1995年,奔驰公司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作搞了一个“你心目中的家庭轿车”的比赛。参赛的是青年教师和快毕业的学生。作为被邀请的媒体,我目睹了评比的过程,最后得大奖的是上海某校的青年教师,奖励去奔驰实习一年。

在这之前,也就是1993年,奔驰公司邀请同济大学和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两位汽车专家做顾问,研发了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家轿。一年之后出现在北京国贸举行的国际家庭轿车展示暨研讨会上。这就是奔驰FCC。后来在采访同济张洪欣教授时才了解到奔驰公司对于“想法”的重视,其中向学生买“想法”(比赛),并不完全出于赞助;再是听取专家意见(聘请顾问),进行专项研发,也不单纯;以及了解民俗(体验生活),进行调研等,这些都是汽车设计前不可或缺的案头工作和准备。

 

 

上述回忆是因为广汽传祺全新第二代GS8上市,也因主设计是张帆,他来自奔驰。从GS4到M8,再到GS8,外界开始关注张帆,原因是他与传祺品牌几乎是同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即通过设计打响了产品,看到了传祺的自信,同时也获得了市场的不断好评,引起社会共鸣,外界对广汽自主品牌由此开始刮目相看。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观察,颇为感慨。以前说中国没有汽车设计,不会设计,也没有设计师,如今不仅有,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设计师如云,成把地抓。不过,出挑的并不多,出类拔萃的更是凤毛麟角,甚至少之甚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帆脱颖而出,显得尤为醒目。而张帆的出现并取代洋设计师,为不少传祺产品打上了国人设计的标签表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汽车设计和设计师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这并非偶然。我认为这是中国汽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文化是设计之魂”正在形成共识,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已然是趋势。从张帆的选择(求学、择业、海归)到才华的释放,个人价值的实现,我们看到中国汽车正在步入“自主设计”的时代正当时。我以为,张帆代表的不是个体,而是一个集群正在形成,这也是中国继“大国汽车”之后,也将会成为“大国设计”,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今年7月,全新第二代GS8在上影5号摄影棚举行设计品鉴会。张帆在解析此车设计过程中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神情淡定,思路清晰,见解独特,将汽车设计置于认知和美学的框架里,对历史演变和当下的梳理,了然于心,似乎找到了需求和表达的密码,触类旁通,收放自如。我在想,仅凭这一点,张帆“设计”已经超越了技能,不仅能让设计落地,而且懂市场,成了生活的“翻译家”。因为在我采访众多的国内外汽车设计师中,张帆是为数不多的把汽车设计讲的并不神秘的一位,话术简洁,也不匠气,很接地气,有根有据,找到了感觉。

 

 

自认为是美食和气候吸引了他的张帆,实际上是下意识的反应,作为设计师的敏感,看到了自己职业的“归宿和未来”,就像陈从周所说的“得体”,这里有“乡愁”,也有“家园”,还有“天空”。我在想,如果不了解设计师这些“反应”和“敏感”,看张帆的设计还只是产品,看不出“山水”。如果看了张帆的履历,了解了他的经历,就能理解到萨库所说的“勤奋和悟性”指的是什么,也就像吴冠中所讲的不会“笔墨等于零”。因为,对于中国而言,汽车设计还是一个很年轻的行当,“重技能,轻修养”,缺少经验和文化积淀,尚未进入领悟的层面。在这方面,张帆属于陈从周所希望的那种设计师,“聪明人要做笨事,才能有长进,否则容易不扎实。”而广汽为张帆提供的不正是令人羡慕的“做事”舞台?

 

 

如今,张帆是金牌设计师,光环很多,获奖不少。可以说是国内汽车设计行当中耀眼的一颗明星。福布斯认为,他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智能设计师”,中国设计协会评他为“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首席设计官”。我在他的办公室看到,有一橱的奖项和奖杯。从一名设计总监转身为研究院的副院长,从“演员”到“导演”,再到管理者,这些身份的转变,对于一个海归者来说会是怎样?又如何看待当下的汽车设计,及今后的走势?日前,我走访了张帆,并与他进行了交流,试图从一个侧面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汽车设计师的所思所想。以下呈现的就是这次交流的实录。

 

中国式的“方正”
问:第二代GS8一经推出,反响强烈,表达了什么?

答:是生活、消费需求,不只是营销噱头,而是文化自信。

问:如可看当下的汽车设计?

答:现在外界和媒体觉得现在的汽车设计有点无趣(同质化),这可能是我们看的太多的缘故。实际上在国外觉得好精彩。他们认为中国汽车设计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美水平。他们觉得非常新鲜。我们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是非常明确的对于未来汽车设计的表达,欧美设计师都不敢说,而中国设计师能够旗帜鲜明的把它说出来,做出来了。

 

 

问:中国汽车会否同建筑设计一样,会成为国外汽车设计师的试验场?

答:不会。有一些可以参考,但不能完全应用。为什么?汽车相较于建筑有两大差异,最终有些理论或者说一些思想是没办法共同应用。原因是汽车生命周期很短,实际上相对于建筑,它是“快销品”。建筑一竖,就是百年工程。而汽车不一样,30年后,再看汽车,实用性太低,甚至淘汰或进入博物馆。

问:我们如何看,或者说是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答:我们研究过,以GS8为例。2013年开发第一代GS8时,整个传祺,包括研究院对于产品的认知(开发体系,风格研究)还在探索中。我们认为,开发一款大七座 SUV可以助推品牌向上发展。但这款SUV做成什么样子,适应什么样的人,实际上大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那时市面上流行的是一些比较灵动的设计语言,柔美的雕塑,犀利的肌肉感等。这就令我们思考,是做流行的,还是做不一样的,面临选择。

 

 

问:如何选择?

答:首先,GS4设计时基本上是按照流行的风格(流线型)设计,有冲击力(动感),但是,再做一个大一号的车,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对?其次,买真正的SUV,尤其是愿意多花钱买SUV的这些人可能是有情怀的。在国内,老一辈人对SUV都叫吉普,不讲SUV。但是吉普是一个品牌,不是个车型。为什么?因为吉普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有一个很清晰的形象,他是可以去越野的,比较方正,是“热血”的存在。

 

“外刚内柔”的哲学
问:既然有了方向和思路,如何提炼?

答:于是,我们提出了“外刚内柔”概念。大家认为这是体现中国人的哲学:对外,在外人、在社会上追求的是面子;对内,对家人,对朋友追求的是一种舒适,一种内涵,一种和谐。深入思考,就涉及到“国潮”和设计风格等诸多元素的采纳和应用。

问: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答:我觉得很简单,中国人坐的车本身就是“国潮”没必要去解释。中国设计师按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用户的需求来设计,就是中国的设计。别人做方正的,是外刚内刚,我们做方正的,是外刚内柔,这就是中国特色。

 

 

问:这是否会成为今后传祺设计的一种思路?

答:作为一个设计管理者,包括设计总监,对接下来的一系列产品设计心里有了底,这就是说,我们今后的设计一定是国潮,包含了中国元素。

问:就风格而言,GS8在自主品牌中独树一帜,找不到类似,其原因何在?

答:文化属性。就像我第一次来广汽是冬天,对比北方气候有很大的反差,我觉得优势一下子出来(美食和环境)了。说到底,这是感觉,有很大的触动(岭南地域多样共生的密码:哲韵+情致+文化)。延展开来,为汽车设计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内涵。因为汽车的本质上就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问:对第二代GS8的大气如何诠释?

答:在中国,汽车“加长”是很典型的案例。奥迪、奔驰进入中国也都要加长。我就跟我们在国外的同事说,你说他们把轴距加长,是因为中国人有世界上最长的腿吗?显然不是。这是人与车的关系认知。欧洲是汽车的发源地,他们对汽车的机械性能,布置形式,是无条件接受,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概念固化,约定俗成。所以他们宁愿牺牲自己,委屈自己去适应车。但中国人不买账,车是为人服务的,出行既要体面,也要轻松。我们不妨从车的命名到它的使用,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能看出与西方不一样。在不少人看来,花了钱,当然买大一点空间,宽敞一点能够坐的舒服一些,还要能够展示所谓的社会地位、财富等。所以,说它既是工具,也是道具、或是玩具都不为过。而现在汽车设计又非常强调智能网联。实际上是拓展了汽车的娱乐功能,跟车本身已没多大关系。

 

认知和经验的总结
问:汽车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个问题上好像没有一个清晰的对外输出?

答:对这个问题我刚才提到了,就是说汽车和建筑还是有差别的。建筑设计相对来说“链条”比较短,干涉相对比较少。但汽车设计“链条”较长,相互之间制衡过多。所以,为什么说大家觉得汽车设计无趣了。链路越短,个人的意志或者说个人的对车的想法和展现就越充分。

 

 

问:第二代GS8设计风格是不是可以说SUV本质的回归?

答:背后有文化支撑。实际上我们对这样的设计是有思考的,包括品牌在内,希望以文化和美学作为支撑,能够把它做的比较高级些,提高层次,拥有文化属性和基因传承,体现价值的寻存在感。

问:现在看来,传祺产品设计业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答:现在只能说,有了感觉。在传祺的发展中,很多技术不是反哺,更多的是认知和经验的总结。这里包括对合资企业经验的借鉴,但我们从GA3开始,就已经搭建了自己的平台,其中GS4就是在GA3这个平台上做成的SUV。这也为GS8,包括第二代GS8设计打下了基础,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问:作为设计师,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答:如果能够设计出影响到人和生活的产品,这是作为汽车设计师最值得骄傲的事。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