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由杨浦区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以“设计明日经济”为主题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回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十余年建设成就,共话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转型升级之路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并讲话。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并分别致辞。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李虹鸣,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副区长徐建华,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娄永琪,同济大学外籍教授Aldo Cibic和Jarmo Suominen以及杨浦区和同济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居民代表和学生代表出席,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周海鹰主持会议。万钢指出,杨浦区与同济大学共同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真正探索实现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共存的发展,也让大学更好地承担起对社会发展应尽的责任,让大学根植于社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未来,区校双方要继续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版,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根人民,为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出我们的力量。要高度关注智能经济、低碳经济、银发经济以及高水平开放合作,走出上海,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区校要更加善于突破、敢于创新,共同建设好“三区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在“十四五”期间创造更大的发展新奇迹,努力建设成为人民城市的标杆。吴清表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一个承接同济大学优势学科外溢和师生创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同济大学是其中的“发动机”。同济大学和杨浦区经过了近30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工作机制,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济大学的一批优质学科在实验室内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并在校园周边就地落地转化,这一成功实践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他对下一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培育壮大创新策源功能;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带动效应;三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谢坚钢表示,回顾杨浦转型升级之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是最显著的特征、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有力的实践。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三区联动”的典范,近两年来,区校双方共同推动环同济拓展设计产业链,构建完整的大设计产业生态系统,全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努力成为创新策源的高地。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版和“创智杨浦”为契机,与同济大学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不断开创区校合作的新局面。方守恩表示,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创新发展,是区校双方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落实总书记要求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上海市委建设千亿级大学科技园部署的具体举措。展望未来,同济大学力争在三个方面实现新作为:一是在助推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上有新作为;二是在探索塑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新作为;三是在探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有新作为。薛侃作了题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历程和发展规划》的主旨发言,回顾了区校共同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历程,总结了“共创、共赢、共享”的经验,提出了深化 “三城”、建成“三区”、提升“三力”的战略举措。吴志强作了题为《创新环路,策源动力的再发现》的主旨发言。他解析了“策”“源”“地”三个字的内涵,指出要把线性的“创新链条”,发育成未来的“创新环路”,这是世界级水平的创新,也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未来的努力方向。娄永琪作了题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转型升级策略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他表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转型升级是“三区联动”的与时俱进,不仅将成为同济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引擎,也将成为杨浦区一流城区建设的引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在题为《加强战略合作,实现设计产业“内循环”》的主旨发言中,讲述了企业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的成长史,表示将加强战略合作,实现设计产业“内循环”,构建大中小企业共融发展的生态系统。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副总经理谢海琴在题为《场景驱动智慧社区创新》的主旨发言中,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介绍了通过共享厨房、海尔洗护等应用场景建设,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中促进智慧社区更新的已有实践和未来构想。2006年,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同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一条街、几个点到划成一个圈,逐步形成了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环保科技、工程设计软件等为核心的知识型服务业集聚群,成为知识、人才、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的经济高地,推动了杨浦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的转型升级,跻身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行列。在过去两年中,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产值从2018年的41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近500亿元,充分体现了创新策源地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除了传统设计和项目管理咨询外,环保、智能建造等产业增长迅速,成为了创新创业的热点。与此同时,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也推动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自身发展,不仅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人工智能、测绘、生命科学、设计学、知识产权等新兴学科也乘势而上。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也给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获批数量,近两年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目前,同济大学和杨浦区正在基于“AI赋能、设计驱动、实景呈现、持续迭代”的理念,在四平路街道推动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项目,将赤峰路、密云路作为环同济智慧城市更新场景创新的重点,集聚城市内容产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意社群,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转型升级,努力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
面向“十四五”,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着力建设“三区”:一是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大创意”产业核心区。从建筑设计向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生态设计、海绵城市设计延伸;发展工程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推动形成“规划咨询+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的运作模式,构建起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服务生态体系。二是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进一步拓展传统优势产业,导入高端新兴产业,让产业升级赋能双创升级,努力打造环同济“5分钟创业生态圈”。三是建设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发挥同济大学学科专业优势,拓展在社区更新、社会治理、美丽家园、智慧城市建设的场景应用,打造大学与社区、城区共融的未来生活引领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设计明日经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
下一篇:现代装修风格,设计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