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理念为农民增收广开源

2002年10月22日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报道》。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卖出难、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难等问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对各个方面政策进行调整,以新的理念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2002年7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块钱,同比增长了5.9%,这些都是与我国树立现代农业理念,积极为农民增收寻找新途径分不开的。今天的演播室,我们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锡文副主任来谈一谈农民增收问题,首先请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解说:

  刚刚当选十六大代表的王乐义,是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今年,他带领全村农户建立了农业产业公司,用自己的名字给蔬菜注册了品牌,当了24年党支部书记的王乐义,如今又当上了德农三元公司的董事长。

  同期:

  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 党支部书记 王乐义

  我们的目的,企业当然是赚钱,但是很重要的是要为农民增收。

  解说:

  德农三元公司成立之后,建立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直接与市场相连,按照市场需求,向农户订购特定品种和数量的蔬菜,在生产之前跟村民们签定合同,生产过程中,又请来专家对农户进行科学种田的培训。产品成熟之后,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进行收购。

  同期:

  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 党支部书记 王乐义

  你只要按公司的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由我公司通过检测合格,保证上市。无形当中,农民就增收了。

  解说:

  中国是一个有着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中国政府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工作,九十年代,由于土地等农业资源减少,农副产品市场又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农业生产受到双重约束,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有所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各地都开始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建立经营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树立农副产品品牌的方式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所长 张晓山

  农民开始在农业生产中重视品牌,实际上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农民要想使自己生产的东西能卖得出去,能卖一个好价钱,就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农民也必须要研究市场的需求,而研究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要研究消费者,到底国内外的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而消费者现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消费者现在很注重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因为农产品的品牌本身是农产品的信誉,这个品牌本身蕴涵了无形的资产。

  解说:

  龙头企业与农民签定订单,对农民生产提出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得到了保证、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同时,农民产品的销路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也就有了保障。中国政府明确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目前,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已经成为各地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同期:

  寿光市市委书记 徐振溪

  在新形式下,农民收入增加必须有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我们认为订单农业的核心在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使科技含量提高,使龙头企业跟基地紧密相连。

  解说:

  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中国农村经济、阻碍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有了跟市场挂钩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就有了方向。目前,根据市场供需情况,中国粮、棉、油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同时,依据各地资源优势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推进发展畜牧业及水产养殖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农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

  同期:

  寿光市营里镇农户 丁文德

  原来就是一年就两茬,一千斤麦子,大半千斤玉米就觉得比较稳定,也就是收入五、六百块钱,纯收入,一亩地。像这个冬枣,今年一千五、六是能收的。

  解说:

  目前,调整产业结构,搞好订单农业,发展龙头企业,以品牌意识规范农产品质量,以工业生产的理念管理农业生产,实现生产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各地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记者出镜:

  目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构以市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模式、切实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像寿光这样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与此同时,在像江苏昆山这样的经济开发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也被列入政府的工作重点。

  解说:

  今年40岁费桃妹是石浦镇华光村的农户,4年前,在家里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她进入当地一家民营服装加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同期:

  石浦镇华光村农户 费桃妹

  我们村里像我这样年龄的有一千多人,现在大多数都到厂里干活了,他们每个人的收入都比以前好,以前,三、四年前,一年只有800元,现在一个月就能拿到800元了。

  解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劳动佣工的大量需求,以民营企业为例,十余年来,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余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各地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渠道。

  昆山市市长 王竹鸣

  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把安置农村的劳动力从事二产、三产这些产业作为一项硬指标。政府很重要的职能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就业,我们去年解决了11000人(就业),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解决了6000人(就业)。我们也算了一本帐,每年解决一万人就业可以使我们昆山整个农民的收入提高50块左右。

  解说:

  目前,昆山市已有1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当地企业,在未转移的劳动力中,大部分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的限制,不适于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全国,有近20%的农民属于这种情况,要实现他们的转移、解决他们的增收问题,还是需要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去年10月以来,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示范区吸引外资3000余万美圆,建立了良种培育、新特作物种植、高新技术农业等三大类29个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58岁的马大奎是张浦镇的农民,今年年初,他进入园区内一家台商企业,在接受规范化作业的培训后,成为这家企业的一名农业工人。

  张浦镇施家泾村村民 马大奎

  劳动呢,公司还发给我们,每个月发给我们600块钱工资,大概每年拿到五 六千块钱,对比我们实际种这个土地,肯定达不到这个要求。

  解说:

  园区内的企业每年可以吸纳两千余人进入园区务工,今年下半年,园区还将对15个新的投资项目进行认定,园区内劳动力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在山东、陕西、江苏等很多地区,一大批类似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正在建立,它们的出现为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渠道。

  昆山市市委书记 张雷

  我们想,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还是就业,昆山经济发展比较快,我们有很多就业机会,尤其农村劳动力是大量的,你把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出来,我们认为是我们昆山最重要的农民增收的路子。

  解说:

  中国农村人口较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昆山,而且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各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所长 张晓山

  要把这四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的相当一部分转移到非农业就业岗位上去,这里头的话,我觉得政府这几年一直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当然一个方面就是说对进城打工、异地转移放宽了限制,另外一个是着重发展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实际上能够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给农村中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还有一个就是说在农村中大力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包括这个农产品加工业等等,这些方面它不是直接搞农业,但是它实际上能创造很多的其他就业机会,比如说发展畜牧业等等,这些方面的话都是劳动密集型的。

  解说: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在去年8000多万的基础上又上升了600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专家指出,农业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需要来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目前,中国政府正在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对农民问题进行考虑,以期通过国民经济全面、系统的发展来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开辟新通道。

  记者出镜:

  在采访中,昆山市委书记张雷说过这样一句话:能不能真正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关键在于脑子里有没有现代农业理念,的确,无论是寿光的订单农业、品牌战略,还是昆山的招商引资、转移剩余劳动力,都是结合了本地特点,在现代农业理念指导之下进行的,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农民增收得到了保证。中国报道记者王诤综合报道。

  演播室: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针对农民增收的有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先生。可以说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一直以来的话题,

  中国政府也在为增加农民的收入做着不断地努力,但就目前来讲增加农民的收入,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哪些?

  陈锡文:有很多问题应该说在中国这么一个农业人口特别多的国家,解决起来不是一朝一夕

  就能一蹴而就的,比如说制约农民收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这是因为中国人多地少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经常讲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一般人估计,现在有3亿多农业劳动力,但是真正从实际需要来看,大概减少一半,也就是减少一亿五六千万人,大概是不会对农业生产有任何影响,反而使得是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能增加,但是那么多人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去,当然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件事,是中国农业中最突出的大问题,当然它是一个要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步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制约农民收入的突出的大问题,就是从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一直到现在,农产品的市场扩大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几年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是下降的,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最主要的农产品,比如说粮、油、肉、菜、粮食、油料、肉类和蔬菜,这四个最主要要的农产品,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就他的开支来看,比前几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是在减少,所以这样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民的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城里人购买他的农产品,但现在城里人购买他的农产品的金额,开支的金额在下降,那么当然对农民的收入增长难度也比较大。

  主持人:像您刚才说到粮、棉、油的问题,现在的种植结构方面,怎么样来协调粮油经济作物方面的种植结构也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既要保证粮油的供需,而且又要保证经济作物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问题。

  陈锡文:所以这个本质上是个市场供求的问题。从我们这么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要基本上把吃饭问题,立足在国内来解决,适当地通过国际市场来调济进口,根据这样一个方针来看,我们保证13亿国民的吃饭问题,显然粮食作物要放在很突出的地位上,但是粮食也有一个丰年和欠年的问题,就像中央指出的,连续几年来,从1995年到1999年,中国粮食是连续五年丰收,所以这个阶段库存的粮食很多,农民家里也有些粮食没有卖出去,整个社会节余是比较多的,因此在这样一个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加快结构调整,多生产一些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市场更需求的作物,这样既对满足市场有好处,对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好处,那么如何处理好之间的关系,我想最基本的是两个,一个就是要看市场的变化,哪些产品供过于求了,你就得实事求是的减少一些,哪怕它是最重要的粮棉作物,现在供过于求,你适当减少一些,不会影响市场的。那么哪些产品供不应求了,就要增加生产,这就是所谓结构调整,在这个结构调整中,需要掌握的另外一个原则,那么非常重要的一条,中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就像总理提出来的那样,基本农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只要有地在,实际上就是存粮于田,什么时候需要粮食了,我一季一年产量就又上来了,所以这两个关系把握好了之后,对于农民的增收意义是很大的。

  主持人:据7月1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作了一下统计,现在在原有8000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00多万,外出打工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最好的办法吗?

  陈锡文:应该说是办法之一,你必须要考虑到我们农村这么多的劳动力,刚才讲到劳动力还是对农业来说是过剩,所以它要往农业的外部转移,前几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本途径是进入当地的乡镇企业,过去乡镇企业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20多年的改革中,有1亿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了农村当地的非农产业,就是乡镇企业去了,但是乡镇企业要进一步在农村扩大,要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从这个背景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外出流动,进城去就业去了,这块外出流动就业的劳动力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去年的整个打工收入大概超过3千亿元,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每个农民大约要合367块钱,相当于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第一,外出流动就业给农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而且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打工收入的增长速度

  是农民各类收入中增长最快的一项,所以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打工收入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是意义非凡的。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农民增收的来源已经不仅仅是农业了?

  陈锡文:是的,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来自农业部分的收入大约就在50%到55%之间,就是一半略多一点,来自非农产业部分,大约在45%到50%之间,这是全国的平均数。你能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越是人均收入高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来自农业的比重就越低,比如说有的地区的农民,像上海郊区的农民,按省市自治区算,他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今年大概可以在6000块钱的样子,上海郊区的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20%,80%以上是来自非农产业的,相反地对于传统的内地农村地区来说,比如说有的省人均收入就是一千五六百块钱,但是他的收入中70%以上都是农业的,非农产业的比重很小,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农民的增收必须是农业和非农产业,这两个方面一起去做,一方面要抓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另外一方面要抓农民的转移就业,这两手都抓好,农民的收入才能增长比较快。

  主持人:可以说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转移农村劳动力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途径,这还有好多矛盾,一方面就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以后,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再一方面就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好多的企业面临着破产,有的甚至已经破产了,还包括乡镇企业,这样也就对解决农村剩余力缩小了空间、增加了难度,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还对劳动力的人口素质、文化层次要求越来越高,您认为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

  陈锡文:农业采用新技术有可能会节约劳动力,这是一个总的基本概念,但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它本身还可以往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去发展,比如我们过去水产业主要是捕捞,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是养殖,捕捞方面你采取了更先进的船网,劳动力可能会少用,但是你养殖业发展得越大的话,劳动力又会要多用,还有比如说我们很多沿海大城市郊区,很多农田过去种粮、棉、油,转成了现在种蔬菜、水果、鲜花,你到大棚里马上就能看到,一个劳动力一年要侍候好一亩地的蔬菜、鲜花,强度都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讲,结构调整它还有可能使农业,增加吸纳新的劳动力,另外我们过去农产品加工业很不发展,现在市场需要越来越多地

  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这也给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着就业机会,也提供着这样一种空间,所以只要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即使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我觉得并不完全意味着只能减少就业不能扩大就业,这是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农业通过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还有扩展自身就业机会的这种可能性,还有比如说城里,刚才讲到很多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由于技术的问题,由于体制的问题,一部分工人下岗了,有人就担心这时候农民进城

  会不会造成下岗工人再就业困难,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会有一定的矛盾,但总体上你去看一下,我们下岗工人再就业的时候,他所选择的职业,和进城农民到了城里以后他所选择的职业,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型而不是一种竞争型,第三个方面我就觉得,通过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制造业加工业毫无疑问,运用新技术之后用的人会越来越少,但是全世界都表现一个趋势,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不仅第一产业,就是农业的比重会下降,工业就是加工业、制造业的比重也会下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的比重一般都占GDP的70%左右

  甚至比70更高,我们国家去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4.4%,和发达国家相比,占的比重连它一半都不到,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通过加快城镇化,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实际上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去开拓。

  主持人:就目前来看,全国各地有没有一些对农民增收方面的途径、模式可以供借鉴或者推广的?国际上其他国家有没有这样的模式、和先例经验?

  陈锡文:我想从各地的经验来总结,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最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经济,对于农业要发展,对于农村的非农产业要发展,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水平才高,这是个最基本的途径,国内国外看都是一样的,我们一些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高,和当地经济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个就是各级政府都要承担起支持农业、保护农业这样一种责任来。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这个方面做得好对农民增收是有很大帮助,也就是说从财政上,各级政府怎么能够尽可能地建立起一种有效地转移支付的制度,让工商业 让城市创造的一部分财力

  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能够变成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同时通过政策,比如说完善我们的保护价格收购政策,完善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的,这些设施建设,这些都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所以从如何去增加农民收入这个角度,我想从各国的经验来总结,一般来说是两个大方面,一个是要千方百计让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二个是要努力地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这个基础上再要寻找到能够让农民自己起来维护自己权益的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所以我们如何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种各类的专业协会和专业组织,让农民自己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主持人:这些年来在解决农民收入方面的问题最有成效的是哪些方面?

  陈锡文:从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来看,应该说农民收入增长所取得的成就还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中央提出来对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这几年我觉得实际上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总理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第一要扩大退耕还林的面积,就让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中能得到实惠,既恢复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的范围,就2000年和2001年中央在安徽进行税费改革,后来2001年江苏省又自己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国务院又批准了16个省市区,进行税费改革,平均情况看每一个省只要实行了税费改革,按中央的政策去办,每个农民平均一年,就可以减轻30多块钱的负担,这也等于他是增收,第三个中央也明确提出,国债项目要更多地向农村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比如说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小水电工程、农村的能源,像沼气池建设等等,还有草原牧区的围栏建设等等。这些项目虽然很小,但大量农民可以直接参与,他们获得了很多增收的机会,所以我想现在一方面是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关心和支持农业,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当前收入增长中的一些具体困难,一项一项去帮助他。应该说从2000年10月中央召开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明确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现在将近两年时间这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我觉得都在逐步地见效,对缓解农民的增收困难问题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

  主持人:中国政府对农民增收问题有没有长远的规划?

  陈锡文:这个按照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规定,从2001年到2005年之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国家制定的计划是每年增长5%,加快城镇化的步伐,要让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来就业和居住,我想根本性的一个措施,就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做到城市人口的总量大于了农村人口,也就是这个比例关系倒过来,我们现在大概城乡之间的比例关系还不到四六开,城镇居民不到40%,农民超过60%,如果有朝一日,做到城乡居民人口的比重能到五五开,甚至四六开,那个时候农民的收入才能够说他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逐步逐步地缩小,乃至于最后接近。

  主持人:陈主任,咱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今天的《中国报道》,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相关产品

评论